每晚9点半以后,上海杨浦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便会涌入大量网约车,拥堵成为常态。这里集聚了B站、抖音、叠纸科技等5000余家企业、10万余名员工,堵车不仅延长了员工的回家路,也让交管部门倍感压力。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在实地踏勘后,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调整周边路口信号灯配时,优化内外交通流线,划定“网约车上下客点范围”;为园区保安开展培训,明确各点位职责;与网约车协会对接,设立“黑名单机制”,对不配合管理的司机实施禁止接单的处罚。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市公安局 供图
经过持续优化,园区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以往晚高峰持续至晚上11点,如今提前半小时结束。10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近期,B站向公安部门发来感谢信,“倪警官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感受到上海公安机关护航企业发展的真心和真情,我们对扎根杨浦更有信心。”
从警11年来,倪嘉辉潜心钻研业务,善用新技术装备赋能交管工作,助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持续创新,寻找交通方案更优解,以点带面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即便是面对面的执法,他也坚持法理情相融,在纠正违法的同时传递人文关怀,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信仰。

倪嘉辉在晚高峰疏导车流。
科技赋能,破解交通顽疾
2021年在一线执勤时,倪嘉辉发觉,固定点位的公共视频存在局限,难以提供全画域信息。他思考:能否让无人机成为空中“千里眼”协助执法?
说干就干,倪嘉辉自费买来一台无人机,一边钻研操控技术,一边在单位支持下推进项目报备审批。自学过程中,他总结出“五步飞行法”“九杆操作法”等无人机工作法,为后续的飞手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很快,杨浦分局警用无人机应用1.0版上线,大大提升了交管部门对区域道路的感知力,在排堵保畅上成效显著。在五角场环岛、周家嘴路黄兴路口等重点路段,事故主动发现率提高80%,车流通行效率也大大提高。
2023年,倪嘉辉提出更大胆的想法——利用无人机辅助处理交通事故。然而,交通事故责任由交管部门认定后,还需打通保险公司理赔链路,方可进行后续理赔。为此,他梳理了30余家保险公司信息,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开会50余次,最终成功协调各保险公司对警用无人机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达成统一标准,实现“事故处理、责任判定、保险理赔”全流程办理,接处警速度提升约35%。
在一次执勤中,倪嘉辉发现内环高架周家嘴路下匝道车流出现缓行,原来是一辆右转车辆变道时与直行车辆发生碰擦,瞬间将两条通道堵住。“请求警用无人机升空!”获得授权后,他从最近的警用无人机岗亭平台调用一架无人机,20秒后无人机即飞抵现场上空,约1分钟后便完成拍照取证。后台民警随即通知两车撤离,2分钟后道路恢复畅通。

10月13日早晨,倪嘉辉在民星路上闸道操控警用无人机监测车流。
2024年,倪嘉辉和同事们将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迭代升级为2.0版,实现了“去飞手化”,处置过程全自动化、全流程化、全国产化,迄今已成功处置3300多起“快处易赔”简易交通事故,平均用时不到20分钟,节约6000余人次警力。
如今,7个无人机点位已织就一张覆盖杨浦区58平方公里全域的“智慧天网”,3分钟内可飞抵辖区任一位置。
如何让科技成为执法的“利刃”?倪嘉辉已进行过诸多尝试。2017年,他参与大型车辆超重专项整治行动专班时,发现复兴岛及周边区域违法屡禁不止,便联合科技公司研发“桥梁安全平台”手机App,在进出桥梁的必经路段嵌入称重装置,全时段监测桥梁通行情况,实时发出预警,快速锁定驾驶员。这套被称为“地耳”的系统投入使用后,超重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个月内违法行为降至个位数。
他还推动研发“天眼”系统——一套集现场声、像、摄、储存及回放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电子警察系统。该系统安装在警用摩托车上,便于交警巡察时及时取证。在全市推广应用后,交通纠违执法效率提升21%。
系统治理,从源头打通堵点
杨浦区云集了抖音、美团、B站等830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其中五角场地区已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娱乐、科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然而,该区域车流密集、路网复杂,曾是“名声在外”的交通堵点。
“交通秩序是一座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倪嘉辉认为,交通治理必须从核心抓起、从源头治理。

倪嘉辉通过治堵大模型进行分析研判,为企业园区规划排堵保畅方案。
短短三个月间,他和团队走访300余家商铺、物业,丈量5条主干道、18个支小路口、23余公里道路,分析50多万条基础数据,创新提出“圈层控流”理念,将五角场交通枢纽划分为“核心区、控制区、分流区”,分区施策,层级卸力。通过调整信号灯配时、增设“潮汐车道”等措施,五角场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区域车流量提升7.5%的情况下,平均车速提升12%,车均停车次数下降50%。
解决“圆心”问题后,倪嘉辉开始考虑“圆面”。五角场北侧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集聚了5000余家企业、10万余名员工。员工晚间集中下班后,短时间内涌入数千辆网约车,叠加通勤车辆、居民出行及过路车辆,导致晚高峰拥堵成为常态。
经实地踏勘,他建议调整周边3处路口信号灯配时,协调网约车平台试点“错峰打车”和“分区上车”,优化派单算法;还新增7处临时停车点,联动优化内外交通流线。目前,园区正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下班高峰时段划定“网约车上下客点范围”,通过“外部释压”和“内部挖潜”提升交通承载力,极大缓解了交通拥堵。
法理相融,让执法令人信服
在日常街面交通执法中,倪嘉辉发现不少当事人对民警的纠违教育、行政处罚“口服心不服”。
“处罚我接受,但请不要和我讲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外卖骑手小杨因不戴头盔被倪嘉辉拦下后,情绪激动、态度恶劣,吸引了一大群人过来围观。
倪嘉辉留意到小杨脚上穿着一双破棉鞋,便从这双棉鞋聊起,了解到小杨和妹妹相依为命,多拉快跑是为了多赚点钱供妹妹上大学。他原本有一顶旧头盔,因破损无法佩戴,新的头盔还没舍得买。找到亲情这个突破口后,倪嘉辉由浅入深讲道理,小头盔关系大安全,只有他安全了,妹妹才能安心,他的家庭才能安宁,切不能因小失大。他还给小杨看手机里的事故视频,讲自己亲手处置的交通事故。小杨最终低下了头,主动缴纳了罚款,并称赞倪嘉辉是“上海交警中讲得最好的”。

倪嘉辉在外卖站点为骑手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众人撸起袖子比肤色。
那天下班后,倪嘉辉自掏腰包买了一顶新头盔,送到小杨所在的外卖站点,并亲手为他戴上,“你只有安全地跑,妹妹才能安心地读书。”
今年春节期间,倪嘉辉特意带队到站点,为留沪的外卖骑手们送上一批暖心棉鞋和新年大礼包。现在,该站点160多名外卖骑手每天上岗的必修课就是交通安全,他们把交通宣传标语贴在站点的最醒目处、贴在每位骑手的电动车上,骑手们的交通违法率下降了85%。
前不久,一位阿婆骑自行车闯红灯被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撞倒。“大家都看看,他是怎么开车的?把我撞成这样。”阿婆指着自己受伤的小腿和被撞坏的自行车控诉。“阿婆,从现场来看,这起事故你负全责。”在倪嘉辉的细致解释下,众人明白了个中道理,并不是“谁弱谁就有理”。处置结束后,倪嘉辉热心地将受伤阿婆送往医院。
倪嘉辉始终坚信,执法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唯有在执法中融入情理、在纠违中传递温度,才能真正让人心服口服,让守法成为自觉,让安全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