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需求的爆发让行业“缺芯潮”再现,满产满销的态势从最开始的头部企业进一步蔓延至全行业。对储能未来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预期下,行业大手笔合作和交易频现,而这一领域的市场格局也仍充满悬念。
近期,国内储能集成领域龙头企业海博思创(688411.SH)公告披露,与电芯龙头(300750.SZ/03750.HK)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期限长达十年。宁德时代也于11月17日在公众号发布相关消息,称双方将在储能领域共同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树立产业链长期合作新标杆,推动储能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与海博思创董事长兼CEO张剑辉共同见证了这场重量级签约。
根据海博思创公告披露,协议约定,双方应于每年度末就未来三年的合作目标进行滚动式更新,并签署相应年限的合作备忘录予以确认。其中2026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公司采购电量累计不低于200GWh,宁德时代确保按公司需求量纲供应。
可作参考的是,过去的2022年-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总计209GWh。
两家公司十年战略合作不仅限于电芯供应。宁德时代提到,基于对储能行业发展趋势的共识与各自核心能力的互补,双方将在未来十年构建“电芯+系统+资本+运营”四维协同机制。除电芯稳定供应外,双方还将在交流侧零部件联合集采、产业基金共建以及“开发-投资-运营-运维”一体化管理平台打造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从产品到生态的全面融合。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实际控制人为张剑辉、徐锐夫妇。今年1月,公司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至今公司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5倍。截至11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08元/股,最新市值为554.6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需求暴涨,但储能系统毛利率持续承压、电芯成本占比约60%的背景下,电芯供应的可控对海博思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海博思创储能行业毛利率为18.22%,同比减少1.19个百分点。公司在今年半年度报告中也提到,随着电化学储能行业快速发展, 众多厂商纷纷切入储能系统领域, 市场竞争激烈。若未来国内储能系统市场价格仍持续下行,公司的储能系统产品将面临毛利率继续下降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海博思创的大单绑定并不仅限于宁德时代。今年2月,海博思创公告披露,与另一锂电池巨头亿纬锂能(300014.SZ)子公司亿纬动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2025-2027年度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关系,预计采购总量为50GWh。
海博思创上市前披露的招股书中提到,公司2022年向宁德时代采购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主要系销售订单快速增加,提前备货增加所致。2021-2022年,公司向宁德时代采购电芯占当年采购总额的比例较高,存在第一大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情形。随后的2023年、2024年1-6月向宁德时代采购占比有所下降,主要受电芯市场价格下降以及向亿纬动力采购电芯数量增加的影响。
招股书显示,除宁德时代外,海博思创还拓展了亿纬动力、鹏辉能源、北京卫蓝、上海兰钧等电芯供应商。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6月,海博思创向亿纬动力采购占比达到35.11%,超过了宁德时代的20.91%。海博思创称,这降低了单一供应商采购风险。
实际上,当前储能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是市场上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也存在市占率下滑的危机。
在今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董秘蒋理提到,受制于产能影响,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受到一定的影响。蒋理同时称,随着产能的逐渐释放,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各方面交付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宁德时代方面此前提供的一份新闻稿中也提到,为应对客户激增的订单需求,公司正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国内山东济宁、广东瑞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青海、福建宁德等基地均有大幅扩产,仅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就超过100GWh。
咨询机构InfoLink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电芯累计出货410.45 GWh,同比增长98.5%。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行业集中度 CR10 89.8%,这是InfoLink自统计以来,CR10首次低于90%,显示二、三线厂商起量明显。
该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亿纬锂能、比亚迪、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继续位居行业前六。另外,2025年前三季“行业第十”三易其主,显示行业中段厂商竞争之激烈。而目前出货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储能电芯生产商均为中国企业。
InfoLink给出的2025年前三季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显示,2025年前三季,行业CR10继续维持在60%左右,显示储能系统环节头部格局初步显现,但头部厂商尚未完全主导市场。前三季,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居前五的厂商为特斯拉、阳光电源、比亚迪、中车株洲所、华为,海博思创则下滑至位列第六。
InfoLink尤其提到Top3仍在激战,尽管Top3厂商市占率继续断档领先,但内部竞争格局呈交替领先态势,预计这一态势将延续至20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