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许鞍华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假期》在上海影城SHO进行了胶片版本的放映。这也是上海影城SHO自2023年重新开业以来,首次进行胶片电影的放映。

《上海假期》在上海影城SHO放映
银幕上偶尔闪过的脏点、轻微的画面抖动,仿佛带着1990年代上海弄堂的烟火气穿越而来。许鞍华导演镜头下的上海弄堂、李屏宾的摄影构图,即便带着胶片的‘瑕疵’,依然能传递出细腻的情感。胶片脆弱而宝贵,正式放映前测试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在放映过程中曾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每个幕后工作人员都在为这次放映捏着一把汗。这场特殊的放映,是由上影集团指导,上海电影技术厂主办的重要环节,作为整个修复展中唯一一部未经修复的胶片电影,影片既带来了胶片独特的怀旧感官,也更直观地让观众在对照中看到电影修复的魅力和价值。
本次“焕映·4K”中外修复电影展,中国单元共展出《绑架卡拉扬》《上海假期》《三毛从军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5部经过精心修复的经典国产影片,均由上海电影技术厂修复,经典的国产光影与月底将举行的法国电影修复展中的影视经典共同呼应着对电影这门跨越百年艺术的敬意。

“焕映·4K”中外修复电影展国片单元海报
结合影展,主办方还推出了相关的讲座、论坛,以及走进线下电影修复实验室的活动,让电影修复的老手艺和新技术,全方位地呈现在影迷面前。
电影修复,迫切的事
《上海假期》放映后,青年电影修复师陈先抑为观众带来了主题为《电影修复,迫切的事》的讲座。从直指电影本质的理论知识,到世界名篇佳作的修复实践,观众们以另一种方式认识电影,也理解到电影修复背后承载的多重意义。

讲座现场陈先抑对电影文献工作的总结
“当下仍有无数胶片在未知角落面临腐朽、变质、褪色的命运,这是电影文献工作中最迫切的事,可我们往往无能为力——保护老胶片需要资金、专业团队,更需要恒温恒湿的仓库、专门培养的技术人才,甚至国家层面的资源支持。”现场,身为电影文献保护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陈先抑提出了电影修复的迫切性——早期电影行业对胶片存档毫无意识,好莱坞曾把下映后的胶片直接扔进大海,很多老胶片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等到电影文献工作者接手时,往往已是脱水收缩的硝酸片、酸碱变形的醋酸片,甚至出现因药膜脱落导致画面彻底消失的遗憾。
近年来,修复技术随科技发展也取得显著进展,随着大量影片的修复,最得益的群体当然是影迷。陈先抑谈到,电影修复事业与迷影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前我们根本没机会看到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后期的电影,正是电影修复工作,让这些大师作品走进影迷的视野。”

青年电影修复师 陈先抑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电影修复行业仍面临结构性问题。陈先抑指出,学术研究与修复实践的脱节尤为明显:“光化学时期的导演大多懂技术,库布里克甚至会手写放映标准给工作人员。可现在的电影研究如果忽略这些技术遗产,就无法与前人在平等的知识高度上沟通。”他提到去年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观看胶片版《广岛之恋》,“直到看到胶片放映,我才发现阿伦·雷乃把换本点藏在过渡画面里,用叠化、渐暗技巧呼应影片的结构性。”在电影文献学者眼中,这恰是技术推动创作的证明。
共同见证老电影“重生之路”
在上海看修复的老电影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与常规影展不同的是,此次影展还拓展了更多对与电影修复技艺相关的“沉浸式”体验环节。9月18日,上海昊浦的上海电影技术厂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怀揣好奇的影迷们走进修复实验室,亲身探访老电影胶片的修复全流程。